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在场】邓文静:艾在端午

在场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 2020-09-05


艾在端午

文/邓文静



在老家,总有一种草木和一个节日,紧密地缠绕捆绑在一起。比如清明节和柳——清明戴柳,是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,且有祈福辟邪之效;端午节与艾草——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、菖蒲,就像贴上一道灵符,可以趋利避害;重阳节和茱萸——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,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(古时称“茱萸囊”),可以避难消灾……其实,每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,都飘溢着东方智慧,蕴藏着国人对生活的热爱、对平实幸福的祈盼,而这些自然而生的草木,与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,都被年复一年地码在整整齐齐的光阴里,相得益彰。



在时序里的渡口里,艾草似乎是专门为端午而生的。走过纷繁的春天,盛大喧哗的夏日迫在眉睫,煮艾草、点艾香、蒸粽子,干涸与慵懒在舒展的细胞中慢慢消失殆尽,这才发现,原来平常的日子也可以换种滋味来过。


“棕子香香厨房,艾叶香香满堂,桃枝插在大门上,除病去邪快乐又安康”。又是一年端午节,束一把艾草于门楣,在氤氲的香气里靠近故乡,靠近儿时的小村庄。


端午节,老家俗称“五月节”。这天,天刚蒙蒙亮,淡青色的天幕远远地扔着几颗星星,祖母就早早地来到英金河畔,采撷清晨晶莹剔透的露水洗眼睛,据老人说用五月节这天的露水洗眼睛会明亮一年;在河水里洗脸、梳头,梳洗完毕后拿铜盆端回水给全家人用。待我们一一洗过脸,祖父就砍下一截新桃枝插在大门上,说这样能驱灾辟邪。时代变了,但祖宗留下来规矩不能变。祖父总是这样说。端午节的仪式感,于祖父母来说,就是按照满族的习俗,平静而缓慢地重复着每一个步骤,做给老天看,做给自己看,也做给子孙看。


吃罢早饭,祖母挎着竹篮、挽着编织袋,呼唤我和弟弟,一起漫山遍野地采摘艾草。


几场春雨过后,艾草一株株、一丛丛,蓬勃于田野里、小路旁、小河边,高的尺许,矮的伏在地面上。艾草的叶子呈不规则的锯齿形,青翠欲滴,叶片会随风翻起,露出灰白色的背面。祖母走在前面,她拿把小刀,贴着地面一剜,一株嫩绿的艾草就整株收入竹篮,新鲜得无须拣摘。我跟在祖母身后,却常常分不清哪个是艾草,哪个是野菊花,只好一把把地将它们都采摘下来。祖母看到了,仔细地挑出野菊花,说野菊花会开花,艾草不会开花,香气却很浓郁;野菊花只灿烂在秋季,艾草从春到冬长了好几个季节直至枯萎,那香气都不会散去。顿了顿,祖母又说,做人像这艾草一样最好,你看大风刮过来,吹断的永远是树,从没见过贴地长的艾草给刮断过。那时我听不懂祖母话中的意思,只是拿起一株艾草放在鼻子底下,使劲地嗅着它的香气,也终于分清了哪个是艾草,哪个是野菊花。



回到家里,祖母用清水把艾草淘净干净,清除叶面上沾有的少量泥沙,挑选最鲜嫩的留做艾草粽子,其余的悬放于通风干爽的屋檐下。儿时的我最喜欢趴在窗台上,听风吹过艾草叶子,沙沙沙,沙沙沙,像是细雨飘落;雨,绵绵密密地下着,沙沙沙,沙沙沙,又像风吹艾草的声音。故乡的端午节,在风声雨声中更加稠密。


阴干后的艾草散发出特有的芳香,它的香气不像新鲜艾草那样热烈,却更悠长一些,慢慢地从屋檐下泄露出来,淡淡地浮散在空气中,久久不散。在祖母的字典里,艾草能灸百病:祖母将干艾草揉碎,为孩子们缝制了几个精致小巧的艾叶荷包和枕头,防治春秋时节小儿易发的哮喘咳嗽;炎炎夏日,在院内纳凉的祖母点燃一把艾草,摇起蒲扇,那淡淡的烟雾会让蚊虫躲得远远的;入秋后,如遇家人发烧或者感冒,祖母就把艾草放进温水中让他泡脚或是沐浴,第二天发一身汗就好了;寒冬时节,祖母还会把艾草捣烂,用纱布层层包好蘸上热酒,放在祖父的老寒腿上……


在祖母眼中,艾草有着说不完用不尽的神奇功效。长大后,我无意中看到《本草》中有着这样的记载:艾草性味苦辛、温热,宜养脾、肝、肾。原来艾叶艾梗,除能够熬制成祛病的汤剂外,中医实施针灸术时,也常以揉捻成团的艾叶固着于针尾,点燃后用作辅助治疗。这才恍然明白了目不识丁的祖母,和古老的经书一样,有着大智慧。然而就是这样一种香气浓郁的草,不仅能入药治病,还可以做成各式美食。


在祖母的一双巧手下,脆生生的艾草好似被施了魔法般地成为可口的食材。祖母将糯米混合艾草研磨而成的艾草酱,再包以粽叶,清蒸之后,别具一番风味。而祖母最拿手的,就是做艾草粽子。祖母按满族人传统方式包好粽子后,在糯米中混入少许艾草叶碎片,蒸至半熟,再将粽叶撕掉,将一片片艾草黏在粽子上,继续清蒸至全熟。绵软黏糯的艾草粽子热气腾腾,咬一口,艾草的清香伴着糯米的绵香缭绕在心田。有那么一瞬间,端午的意义倏地涌上心头:我们在故乡的艾草粽子里出发,又在艾草粽子里回归故乡,传承那几千年的过往云烟……



逝去的日子像薄薄的雾,风一吹,就散了。后来,祖母走了,祖父走了,我也离开了故乡。这些年身在异乡,亲朋甚少,节日也就安静素淡了许多,过得有点不动声色。在他乡,依然会吃粽子,还有原料和粽子相似,味道却很独特的凉糕;端午这天,还会在门前挂葫芦、荷包,给女儿系五彩线……可心里隐约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

前几日去郊游,看着一大片安安心心地长在大地上的艾草,沉甸甸被端午节的引力所吸引包裹,我摘下一片艾草细细地嚼,忽然明白了儿时不曾知晓的祖母的话,我俯下身来,以一棵艾草的姿势贴着地面,心就熨帖起来


(责任编辑:钱昀  制作:谭丽挪  图据网络)

邓文静作品

邓文静:替身

邓文静:车轮上的年轮(外一篇)

邓文静:影子(外一篇)

邓文静: 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之端午情结

邓文静:根脉

邓文静:小灶

邓文静:修旧如旧

邓文静,满族,80后,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。

在场管理团队

总    编:周闻道

副总编:晓来轻酌

赞助人:李玉祥、龚益成、北京了了、蓝鹏飞

在场编校:宁静(组长)、袁志英、钱昀、刘月新、刘小四、偏说、杨培铮、六六、刘爱国、李慕云、李世琼、吴微

在场朗诵:海之魂(组长)、郭万梅、赵文、花语、龙丹、吴海燕、章涛、万军、唐克、万一

在场阅评:郭连莹(组长)、润雨、王茵芬、高影新、鸣谦、楚歌、林中蔓青、齐海艳、赵琳、邓文静、张玖玲

在场制作:四季芳(组长)、刘珍、宋小铭、谭丽挪、庆洁、董丽、胡君涛

在场宣传雷永鸣(组长)、东方坏坏、张倩男、杨惠泽

在场终校:袁志英、杨培铮

特约评论员:郭连莹、乔民英

投稿须知

请勿一稿多投,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,请勿投。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。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;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,可自行处理。

文章校对后只修改一次,请定稿后再投稿。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“修改稿”。

长篇稿件要求1500字以上

此为《在场》杂志选稿平台,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,如不同意,请在稿件中注明。

关于稿费

普通作者返一半,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。


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:zczy0838@126.com

《在场》杂志投稿邮箱:zczy0838@163.com

在场网站:http://www.zczysw.com/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